篇一【醫生的自我定位】
給醫學生的信01—
一個醫生需要多少倫理道德?
【前言】
一個醫生所應有的執業道德,其實跟摩托車修理店的老板相去不遠;把自己的知識、技術提升到應有的水準,其實就是一個醫生最高的倫理道德。
昨天在二號館與六年級同學喝咖啡﹝這是我婦產科教學的例行公事﹞,閒聊之際,一位同學問我:「為什麼現在的醫學生要上這麼多的倫理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提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醫生到底需要多少倫理?」或許回顧一下從前舊時代裡的醫生群像,能幫助我們釐清這個問題。
在我父親那一代─他是第一代的婦產科醫生,現在88歲,從1943年開始就在台南市執業;他身處那無法輸血、沒有抗生素、沒有全身麻醉,以及手術沒有外科手套,點滴則是用重覆使用的玻璃瓶和橡皮管的年代,可謂經常不眠不休地浴血苦戰,救活了不計其數的孕婦與胎兒。然而,在他的腦子裡可能從來沒有「倫理」這兩個字。他所憑藉的僅僅只是「救人是醫生的天職」這樣的信念;而和我父親同一年代的前輩,例如:宋瑞樓教授、陳萬裕教授、許書劍教授,他們的字典裡也大概從來沒有「倫理」這兩個字,但他們的醫術、醫德卻是無庸置疑的。
因此,在我來看,一個醫生比起摩托車修理店的老板,並不需要更多的倫理道德;且讓我們做個類比:
摩托車店老板 |
醫生 |
摩托車沒壞,不能跟客人說壞掉 |
病人沒病,不能跟病人說有病 |
不需要換零件,不能要客人換 |
不需要的手術、檢查、用藥不能做 |
三百元的零件,不能跟客人要三千元 |
五百元的醫療費,不能要五千元 |
對客人要好好招呼 |
對病人要親切 |
對摩托車的構造和功能及修理方法,要有充分的瞭解 |
對疾病的診斷、治療要充分瞭解 |
要不斷地學習修理摩托車的新知、技術 |
要持續進修醫療相關新知、技術 |
在這樣的類比之下,呈現出一個很清楚的事實:醫生所應有的執業道德,其實跟摩托車店的老板相去不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修車店老闆對摩托車的構造、功能及修理方法必須要有充分的瞭解,因為假若連剎車壞了都看不出來,或是剎車確實壞了卻亂修一通,很可能會害死騎車的人,那麼老闆即使為人再親切再有倫理,也都沒有用;同理可證,假若一個醫生看病的本事不夠,其他的也就不用再談了。
因此,一個醫生所應當要有的最高倫理道德,其實是把自己的知識、技術提升到自己應有的水準。在這個前提之下,當然一個住院醫生的知識能力不
當然,在一些有爭議的領域,如:基因檢查、胚胎幹細胞、安樂死……,確實需要強調倫理道德來規範;但日常醫療的領域,只要醫生盡自己的身分該盡的責任,明白自身的不足之處,並盡量提昇專業知識、技術水準,其實並不特別需要什麼倫理。
另一方面,從人性上來看,人性本善或本惡是個自古以來便眾說紛紜的議題,而人性到底是利己(selfish)或利他(altruistic)也無定論;然而,目前的基因及演化相關研究無不揭示一個事實─人類最大的利益來自於彼此合作;由此可知,「利他」就是「利己」的最好手段,只要是「利他」的行為,不管真正的動機是利己或利他,只要是利他的行為就是「利他」(Altruism is altruism, no matter what the real motivation is.)。這是因為在人類演化的百萬年過程中,「透過利他來達到利己」的行為模式,已經深植於人類的腦子之中,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了解此乃對種族存續最有力的保障;一如近代人權發展出「人人平等」(equality),也是由於「人人平等」才能使人類的潛能發揮到最高點,而有利於種族的存續。
因此,「利他」既然是人類的基本行為模式,醫生只要秉持人類原有的「利他」本能,其實就不用去上一大堆倫理課了;要醫生多上倫理課以解決浮報健保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迷思,就像為了防止幾個小偷,卻要大家上公民課一樣可笑。
可惜的是,我們的醫學教育高層卻看不透這一點,不僅成為始作俑者,甚至火上加油,助長這股「不重醫術提升,只重倫理教育」的歪風。
醫生確實需要專業倫理,但可以確定的是─提高道德水準的最好方法,絕對不是上倫理課。(“The last resort for better morality is taking ethic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