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醫學生的信之十三
視病猶親的迷思
謝豐舟
曾幾何時,「視病猶親」成為社會大眾以及醫界大老對醫生的期許與要求。「視病猶親」就像五十年前蔣介石「反攻大陸,殺豬拔毛」的口號。人人朗朗上口,卻從未仔細思考,這是個可行的事實,這是一句打高空的口號。
從小,常聽媽媽提起一個「救命白虎湯」的故事。某地,有一位遠近馳名,救人無數的名醫。有一天,他自己的媽媽病得很重。名醫心裡明白,這樣的病情,大慨只有「白虎湯」這帖猛藥,才能起死回生。然而,白虎湯藥性猛烈,病人服下,不是起死回生,就是一命嗚呼。平常,這位名醫對於需要「白虎湯」這味「生死帖」的病人,總能權衡輕重,適時地用它來挽回垂死的生命。然而,這次面對的是自己最親愛的母親;一會兒想,用了藥,媽媽就可以重拾健康,但是萬一,媽媽受不了凶猛的藥性而不支,那不是自己害死她嗎?左思右想,總是下不了決定。 時間就在躊躇中流逝。等他下定決心給媽媽服用「白虎湯」的時候,卻已經時不我予,回天乏術了。
魏炳炎教授常常告誡我們:「婦產科醫生不要為自己的太太接生。」因為,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將來難免自責。接生時,危機的發生常是無預警的。電光石火之間,必需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還要能精確的執行。若因對象是自己的至親,不能客觀地面對,適時做出最適當的對應措施,只怕會抱撼終生。
魏教授自己可能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早年,他曾為自己的親姪女-魏火曜教授的女兒魏如圭女士接生。很不幸地,發生了羊水栓塞。雖然全力搶救,但仍回天乏術。在數十年前,life support不發達,羊水栓塞的死亡率,幾近百分之百。雖然,已盡全力,但魏炳炎教授心中恐怕還是不無遺憾,也因此會告誡我們,不要為自己的太太接生。
病人在病痛之際,除了肉體的苦痛之外,心理上難免也特別脆弱。尤其,面對著疾病的不確定性,情緒上的不穩定更可以預期。本來,家庭之中的各個成員之間;不管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公婆媳婦之間……難免就有些出入。面對疾病時,這些平常隱性的潛伏事件,本來就很容易引爆。假若,再加上「醫」「病」之間這個原本可以很「正面」,但也可以變成很「負面」的微妙關係,可能演成「火上加油」的局面。曾有一位肝臟科名醫,當面對的是自己罹患肝癌的醫生父親時,他說,連解釋病情,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視病猶親」在我看來,是令醫生承擔不起,也不可行的一句口號。我跟同學說,倒不如說「視病猶法官」比較實際。想到有可能面對法官,心中當然戒慎恐懼,也就不會做出不看病人就寫病歷的事了。接生大師余宗光醫師嘗言:當產婦發生產後出血的時候,在一片血光之中,彷彿看到法院的傳單在空中飛舞。
「視病猶師」也是比較好的說法。雖然今日的醫學似乎相當進步,但我們對生命,對疾病其實所知有限。仔細地觀察、思索,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以及進步的空間。再說得現實點:「視病猶客,以客為尊」也不錯。畢竟,醫生也要吃飯,也要養家。沒有對上門看病的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一家人可能就沒飯吃了。因此對上門的病患說一聲:「歡迎光臨,謝謝惠顧」其實也不為過。至於「下次再來」,則最好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