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超音波有害嗎?
還得二十年前筆者還在當住院醫師時,一天夜裡來了一個懷孕五個月的孕婦因出血而來急診,一看她那超大的肚子、蒼白的臉孔、偏高的血壓,筆者直覺地意識到很可能是葡萄胎,於是趕緊進入超音波室,使用那台當時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超音波,掃描結果,子宮內並無胎兒,全是大大小小的水泡,也就是「葡萄胎」。
這位孕婦其實是在某大醫院住院安胎一個多月了,但是越安越出血,只得連夜轉到台大急診。這才真相大明,家屬當然有點不滿,其實是不該埋怨原來的那位醫師。
超音波診斷葡萄胎雖然輕而易舉,但是當年只有台大醫院婦產科惟獨有一台;當時,大部分的醫師根本不知超音波為何物。時至今日,台灣已有將近二千台大小不等的超音波,幾乎每一家婦產科醫院都有。這是十年前小型超音波推出以來的結果。
圖1-葡萄胎有1/10的惡化機會,必須密切追蹤檢查
記得當時幾乎每個孕婦都爭先恐後地去照一下超音波,看看腹中的寶寶是男?是女?有些醫院買得早、學得早,確實吸引了許多病人上門。
曾幾何時,大概從一、二年前有些孕婦開始提起「超音波是否有害?」這個問題:報章雜誌上有些人也要大家小心。以致有些需要接受超音波檢查的病患反而心中怕怕而遲疑不決。比起從前一窩蜂的情況真是不可周日而語。
對於大眾的心理,在一、二年之內有一八○度的大轉變,真是令人拍案驚奇;不過,這種疑慮感雖不見得正確,但畢竟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因為這代表「消費者」一種謹慎及自我保護觀念的覺醒,不再盲目地接受。
對於超音波安全性的疑慮,無疑地根源於大家對原子彈、放射線之恐懼,而把兩者混為一談。對於放射線的厲害,人類起先是無知,五、六十年前,居禮夫人為了研究鐳的作用,竟把它放在皮膚上,看他造成什麼樣的皮膚變化。三、四十年前有些婦產科醫師為了怕用來治療子宮癌的鐳錠丟掉,竟把它放在褲袋裡頭,不過慢慢累積的知識,告訴人類放射線是可怕的。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及長崎所造成的浩劫,更隨時提醒人類對放射線應小心防護。
圖2
筆者常用的一個比喻是:診斷性的超音波,好像一陣微風,人體就像一株蒼鬱茂密的大樹,樹上的葉子就是構成人體的分子。當超音波傳來,就如同一陣微風引起樹葉一陣陣的飄動,微風吹過,樹葉還是樹葉。放射線則就像一管散彈槍,一槍下來,枝葉橫飛,大樹雖不致枯死,但葉片只剩十之七八。
我們特別強調超音波是陣「微」風,當然風也有颱風、龍捲風。現代的科技也可產生極強力的超音波,但他們都是用於治療或工業。不過,日常所使用的超音波則其強度通常保持在100mW/cm2以下,可算是「微風」。
另外還可由一件極明顯的例子看出超音波與放射線的不同,當你照X光時,即使是張最普通的胸部X光,操作機器的那位技術員一定會躲在那堵厚牆裡面;若是照胃、腸等透視X光,則必身披厚重盔甲。反之,你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操作的技術員或醫師就在你的身邊,也沒看到他們穿什麼盔甲,更沒有配帶X光科先生必備的紅牌子(按月檢查以防吸收太多放射線)。
筆者有時跟提起這問題的孕婦開玩笑說,我接觸超音波已有十多年了,如果有害,今天我也不會在這裡跟你講話。
從十幾年前住院醫師時代,開始跟陳皙堯教授研究超音波,眼看它由大而小,由繁而簡,從只有台大才有的研究工具到窮鄉僻壤也有的診斷利器,可以說是親身經歷的一場現代科技所帶來的醫療革命,把從前不可或極困難的事化為彈指間的小事。例如前述的葡萄胎即是一例。
從前胎兒、胎盤在出生前,幾乎是無法「看到」的,有了超音波,則胎位、前置胎盤、胎兒畸形,都可歷歷在目。(當然也要有充分的訓練)。
往日那種在待產才發現胎位不正,或產台上生了一個,才發現肚子裡還有一個雙胞胎的尷尬場面也少見了。使用超音波在懷孕八週就可看到胎兒的心跳,若此時還未見胎兒的話,可說這個蛋是孵不出來的,再安胎也沒用。
但在沒有超音波的時代,往往只要小便還有懷孕的跡象(其實是胎盤而已),還是盲目地安胎,直到子宮自然地把這空的蛋排出來,其間所浪費的時間、金踐不知多少。
以每個月婦女卵巢內卵泡的生長而言,從前幾乎是不可能看到,只能頻頻抽血,測血中種種荷爾蒙的濃度來間接了解卵泡的生長,但是現在卻可用超音波輕易地看到卵泡從小而大,排卵而變成黃體。
現在最熱門的試管嬰兒在不久的將來,極有可能變成全部由超音波執行。先以超音波觀察卵泡的生長及內膜的變化,適當時機在超音波導引下取出卵子,經體外受精後,再由超音波導引將受精卵置入子宮腔,三個星期後再開始以超音波觀察胚胎的發育直至分娩。
這套以超音波為主的操作方式將使「試管嬰兒」變成不需住院的門診手術,不再需要全身麻醉及腹腔鏡,因而也使費用大大降低。這種方法在歐洲已行之有年,結果也相當不錯,遲早這將是試管嬰兒的主要操作方式。
圖3-超音波將使試管嬰兒變成不需住院的門診手術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超音波在近代生殖科技所扮演的角色;而在上述的作法中,一個人類生命從「未受孕前」到「受孕」到「著床發育」到「生產」,一再地接觸到超音波,由歐洲的臨床報告來看,這樣生下來的嬰兒和一般嬰兒比起來,各方面都沒什麼兩樣,先天性畸形也沒增加。
一般的孕婦接受超音波檢查,最早也不過是著床後幾個星期後開始幾次,比諸前述的試管嬰兒,相差不知凡幾。所以必須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是可以不必擔心的。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以最嚴格的態度回頭檢討一下既存的各種臨床及基礎研究的各種證據,畢竟惟有「實事求是,追求證據」的客觀態度才能使我們有一天也能造汽車、造飛機、造太空梭。光講求補腎秘方是永遠無法讓我們在這科技時代站立起來。迄今為止,不利於超音波的證據是有一、二個實驗室的實驗顯示超音波會干擾細胞分裂時子染色體的交換,從而也許會引起細胞的突變現象。
但是,其他許多人再重覆這些實驗,卻都不能顯示出同樣的染色體受干的情況,由於這些實驗的條件狀況都相當微妙,誰是誰非,極難斷言,所以現在世界上的學者對超音波在這方面的作用,只能說是「存疑」。
您若要問我,我是否敢保證超音波是否絕對無害,當然我是不敢保證的。一碗熱呼呼的白米飯擺在眼前;但現在米飯裡面也許帶有什麼毒素或農藥之類的東西,在二、三十年後引起肝癌病變,最安全的對策就是不吃為上,不過不吃白米飯能活下去嗎?這時合理的邏輯就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白米飯我們已知吃了幾千年好像沒事,所以為了不餓死,還是先吃再說因為吃了白米飯不餓死的好處遠大於吃了之後可能發生的「不可知危險」。
|
診斷性X光 |
診斷性超音波 |
物理性質 |
波長極短之電磁輻射 |
極高頻率之壓力波(人耳聽不見之聲波) |
診斷原理 |
各組織對輻射線不同之吸收 |
各組織對超音波之反射 |
對物質之作用 |
離子化 |
診斷性超音波無之 |
對人類之生物效應 |
突變(?) 致癌(?) |
無 |
診斷性超音波和X光,對人體影響之比較
對診斷性超音波的態度我想也是相同。懷孕時為了防止人手所摸不出來的病變如胎兒畸形、胎位不正、妊娠週數估計錯誤、前置胎盤……等等,可能危及母體及胎兒健康的情況,所以接受適當的超音波檢查,其好處是大於迄今為止仍未證實的危險性,也就是已知的好處遠大於未知的懷處的。不過當然也犯不著每天沒事照超音波玩。
筆者三個小孩,在懷孕的過程中,都照了二次超音波。當然,並非有什麼不正常的情況,不過婦產科醫師做久了,種種問題看多了,自己知道靠我們的手、眼、耳終究免不了還是有疏漏的情況。以世界醫學界目前的意見,還不到一致認定每個懷孕都要例行性做超音波檢查的地步,不過歐、美、日本甚至國內很多醫院對每個懷孕施行,都施行一次~二至的超音波檢查。
有些研究也確認其價值,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針對什麼時候該做超音波檢查做了徹底的檢討,結果雖然尚不推薦例行性的檢查,但是卻列舉了二十九種必須做超音波檢查的情況,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的懷孕、而與例行性的檢查相去不遠。
美國的醫療法律問題是最多的了,近來出現了很多與超音波有關的案件,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因為醫師沒叫孕婦做超音波檢查,結果出了毛病,譬如雙胞胎沒發現、胎兒畸形沒發現……等。
所以在做與不做之間極難取捨;關於每個孕婦都做超音波檢查,也許您會說結果不是大多數的懷孕都是正常嗎?為了發現少數的不正常而讓大家都做不是秒寃枉了嗎?只是,照這樣的想法推演下來,不是連大家以為理所當然的原則「每個孕婦都應接受產前檢查」這個觀念也不見得對了?到底產前檢查的結果大多數還是正常的,值得為發現少數高血壓、糖尿病、胎位不正的懷孕讓婦產科門診天天客滿嗎?
筆者認為每個懷孕在四個月至八個月左右各做一次超音波檢查是相當有幫助的。四個月時做檢查可以發現胎兒是否有無腦兒或腸子外翻等嚴重畸形,若不幸如此,則可以考慮中足懷孕,以免日後麻煩,這些畸形是靠手絕對沒辦法在四個月時診斷出來的。除此之外,經由測量胎頭、胎腹、大腿骨,我們也可以相當準確地推定懷孕的週數。這個資訊,在日後生產時非常有幫助;因為將近百分之二十的孕婦他們的月經週期根本不準確,所以預產期什麼時候也不清楚,以致有的以為過了預產期不生而焦急萬分,其實根本還不足月。反而有時以為足月了而催生或剖腹生產,結果造成早產兒,還得保溫。
近來也有人指出,由四個月時,胎兒的微妙變化,也可以發現蒙古症的胎兒,若證明屬實,則益發值得在四個月時,來進行這項檢查了。
八個月時的檢查則可以看看胎兒生長是否正常,因為生長不好的胎兒可能有很多麻煩,必須加以特別的照顧,還有胎兒是否正常、有無前置胎盤等問題,當然某些四個月時看不出來的胎兒畸形,這時可能也變得明顯,而可以採取適當的對策。
圖4-這是我的孩子嗎?
當然,是否每個懷孕都要做超音波檢查,仍是見仁見智,但無可置疑的是,若稍有不正常則超音波檢查絕對是必要的。
不過,最後還要強調一點的是,超音波雖然是診斷的利器,但還賴使用的醫師有足夠的訓練。由於超音波的普及,不過是近十年來的事,大部分的醫師在訓練期間很少或沒有這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