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臺大學生的電子信—15—
為什麼啄木鳥不會腦震盪?
—談Ig諾貝爾獎
當加州大學Davis分校眼科醫生Ivan Schwab接獲通知:他因為對啄木鳥為什麼不會頭痛,不會腦震盪的研究而獲頒Ig諾貝爾獎時,他拒絕了。他認為這項研究不是他做的,而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前心理學教授Philip May的研究成果(May已於1986年過世)。不過,後來Schwab分享他所獲得的2006年的鳥類學Ornithology prize給May,並接受了Ig諾貝爾獎。
對周遭世界提問
May從1976年開始對啄木鳥進行研究。一隻啄木鳥一天之內可以用它的尖啄敲擊樹木達12,000次以進行覓食、築巢、宣示地盤、求偶,甚至舒解壓力。啄木鳥敲擊樹木的速率達每秒20次,每次敲擊的衝擊力相當於以1小時
May解剖兩隻啄木鳥的頭部及鳥喙配合高速攝影,提出了他的解釋:啄木鳥腦部的腦脊髓液比較少,可以降低震波的傳導,啄木鳥的腦子包被在緻密的海綿狀骨頭之內使顱內運動減至最低,而環繞著頭骨的肌肉更可以吸收震波。啄木鳥也像拳擊手一般,撞擊前繃緊其頸部肌肉以吸收能量。他們撞擊的軌跡保持直線,在撞擊時,頭部幾無旋轉以避免剪力(shear force)。撞擊前一個millisecond,啄木鳥額外的眼簾會緊閉以保護眼睛。May將他的觀察發表於1976年的英國醫學期刊Lancet以及1979年的Arch Neurology 。
Schwab從小熱中賞鳥,看到May於1976年在Lancet發表的文章之後,對啄木鳥很感興趣。2000年他成為《英國眼科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editor。2002年他以啄木鳥為該刊封面,並寫了一篇文章介紹May的發現,還加上他自己利用解剖和電腦斷層所做的啄木鳥研究。Schwab的目的在引介May被人忽視的研究,並且強調我們對周遭的世界要保持興趣並且提出問題。他研究的題目包括:為什麼北極熊的角膜不會被極地強烈的紫外線傷害?沒有腦子的水母如何處理視覺信號?為什麼干貝有幾百支眼睛而大蛤蠣有幾千隻眼睛?Schwab認為這些問題就是偉大發現的基礎。
諾貝爾獎的詼諧版
你可曾聽說過Ig諾貝爾獎(Ig Nobel)?這個獎項創立於1991年,只是最近才比較引起世人的注意。Ig Nobel是諾貝爾獎的詼諧版(parody)。它是由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AIR)主辦。每年10月初,差不多當正牌諾貝爾獎公布的時候,Ig Nobel會公布當年的10項得獎研究。這些得獎研究必須是“First make people laugh, and then make people think”。
頒獎典禮照例在哈佛大學的Sanders Theatre舉行,由正牌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獎。數日後,在MIT舉行Ig Informal Lectures,讓得獎人解釋自己的研究與社會大眾的關係。頒獎典禮上紙飛機齊飛(2006年因安全理由而改變)。典禮上許多協辦團體都來湊熱鬧,進行所謂“Parade of Ignitaries”,噱頭百出,各顯神通。典禮最後照例以這句話結束:“If you didn’t win a prize and especially if you did,better luck next year”。
什麼研究會得獎呢?
Ig Nobel一字是源於ignobel(卑賤的)與Alfred Nobel(創立諾貝爾獎的
1. “The five second rule”
食物掉到地上,假若在5秒內檢起來,絕對不會污染,保證可以安全食用,這是一位高中生的得獎作品。
2. 「為什麼指甲刮黑板的聲音,令人如此難以忍受?」
Harvard Vanguard Medical Associates的Lynn Halpern與Vanderbilt University的Randolph Bluke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他們推測這種聲音與「非人類靈長類的警告叫聲」(non-human primate warning call)相似,因此激發了人類古老的恐懼反應(vestigial fear response)。今年頒獎時在場的7位正牌諾貝爾獎得主,戴著耳塞,一起在黑板上用指甲刮出這種可怕的聲音。
3. 「乳酪與人類的腳對瘧蚊有同等的吸引力」
荷蘭Wagening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的Bart Knol與Raurd de Jong發現此一現象。此項研究,可能有助於研發引誘瘧蚊離開人類的化學品。頒獎時,Knol特別感
4. 「博學者冗長的廢話」
Princeton大學的心理學者Daniel Oppenheimer因此項發表於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獲獎。他的得獎演說,只有短短的一句話“My research shows the conciseness is interpreted as intelligence. So thank you”。.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得獎的都是些異想天開,但極具創意的新點子(creativity & novelty)。有位英國神經科學家就以「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大於常人,而且開車年資愈久,海馬迴愈大」得獎,一位日本學者則以研究「為什麼校園裡的鴿子偏好在某人的銅像便便?」得獎。Ig Nobel要鼓勵的可以說是幽默感和新點子,但這些都是源自於對我們身邊事物的興趣、好奇心加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當然還有主辦者的幽默搞笑,使Ig Nobel漸漸地與Nobel prize一樣廣受世人的注目。假若一所大學的師生能具有這些特質,那麼大學卓越應該是水到渠成,而且可以比較快樂,比較健康。
幽默感+新點子
在臺灣雖然沒有舉世矚目的Nobel Prize,但每兩年一次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選舉還是許多人夢昧以求的頭銜。依照Ig Nobel的精神,也許我們可以舉辦一項“Ig Academia Locales”,中文名稱可以叫做「地方研究院怨士」,讓眾多的「怨士」們有機會用幽默與「院士」們並駕齊驅。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臺大也能培養出Ig Nobel所彰顯的好奇心、新點子,幽默感,以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那麼臺大的教育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