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臺大學生的電子信—3—
杜鵑花禮讚
—2006年杜鵑花生物醫學與神經科學影像展
40年前,初入臺大。惟一故鄉臺南沒有的,就是那春天時椰林大道兩旁開得繽紛爛漫的杜鵑花。白色、粉紅、紅色、姹紫,就像各色油彩傾倒在畫布上。當年寄回家的第一張明信片,就是文學院的老建築襯托著盛開的杜鵑花。雖然杜鵑花並沒有被明定為臺大的校花,但杜鵑花叢裡的傳說,卻是許多臺大人的記憶和鄉愁。
今年又逢杜鵑花怒放,較諸往年,別有一番感受。也許是因為自己天天在此出入,不再是個牆外人吧!走在椰林大道上,迎著稍帶寒意的春風,沐浴著如霧的春雨,看著爛漫的杜鵑花海,感覺上不輸在京都街頭觀賞「櫻爛漫」。杜鵑花和櫻花都有「數大」與「色美」的特色。櫻花和杜鵑花一樣更代表著「春天」的來臨。臺灣雖然不像日本有寒冷的冰雪,臺北的冬天還是又冷又濕。當春天隨著杜鵑花綻放來臨時,人們總有一份新的期待,新的心情。我想這也是杜鵑花杜鵑花在臺大人的心目中,除了「美」之外的另一番感受吧!
杜鵑花既然代表著「美」和「新希望」,又是臺大的「校花」,在全力推動神經科學之際,我想到何不以杜鵑花為名,舉辦一項融合「科學」和「美學」的神經科學影像競賽?一方面凸顯神經科學既需要生物學的基礎,更需要認知科學的詮釋;另一方面也向世界揭示臺大是個重視「美學」這種精神價值的學府,於是就「撩下去」了。在各方協助下,得獎的優秀作品順利出爐。想想,如果藉著「杜鵑花節」活動的高潮,舉辦得獎作品展覽,將會使這項活動的效果倍增。於是千方百計地搶搭上「杜鵑花節」的便車。
有氣質的作品,當然得找有氣質的場所展覽。想來想去,舊的總圖最近改為校史館應該是「氣質一級棒」。在學校行政人員傾力協助之下,這項展覽得以在
創造臺大story
一位朋友想開個民宿,於是自己下廚學習野菜料理,想以美味健康的野菜料理來吸引遊客。只是讀破食譜與遍訪名師,客人仍不欣賞他的精心傑作。苦惱之餘,有天,請了一位老前輩來品嚐並指點迷津。老前輩的結論是「你的料理沒有story」。
在塑造臺大的卓越之際,我們也許要想想臺大「有沒有story」。一個大學的卓越,除了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實質貢獻之外,同樣重要的是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塑造這個形象,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創造好的story。想來杜鵑花應該就是臺大創造story最好的題材,因為它既美得絢爛,又象徵著春天的來臨,更可貴的是:它一年就開這麼一次,讓人們期待與等候。杜鵑花不需要太仔細的照顧就開得漫山遍野,那生命力和爆發力豈是梅、竹能及,這不也象徵著臺大的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