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好奇的是,MIT為何以這麼大的動作跳入neuroscience的領域呢?說來話長。
1993年,當時的校長Charles M. Vest接到某一大型慈善基金會的探詢。此基金會即將要結束它目前的援助計畫,因此開始尋找下一個贊助對象。基金會給Vest的問題是「若在經費無虞的情況下,MIT最希望做什麼?」.Vest校長召集校內各領域的領導者共同思考此一問題。經過多次討論之後,大家一致而熱切的答案是Neuroscience。後來,該基金會並未對MIT提供贊助,但如何發展neuroscience的議題卻開始成為討論的焦點。
不久MIT brain及cognitive science的教師開始要求參與核心教學內容。Dean of Science, Bob Birgeneau也將brain research視為將來科學發展的關鍵。許多生物學者將neurobiology視為生命科學下一個開花結果的領域。該校諾貝爾獎得主,Susumu Tonegawa教授,更將他的研究重點從免疫學轉移到學習與記憶的研究。
漸漸地,MIT校園裡產生了一個共識—啟動大規模腦研究的時機已經成熟,而MIT就是它的搖籃。促使此一時機成熟的因素包括了:
1. 生物學的發展提供了研究neuron的新方法。
2. 新儀器的快速進展,抱括microarrary、electric probes、及functional MRI。
3. Genetic information的累積
MIT原來在linguistics及science的強大實力非常有助於neuroscience的發展。MIT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及computer scientist對分析龐大而複雜的體系本來就有豐富的經驗,最適合用來探討human brain這個超級複雜的研究對象。MIT的工程師更有能力建造新的儀器從事腦的探索。
經過仔細的規劃,啟動neuroscience的第一步就是把原本在liberal art的the Department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轉歸the School of Science。此一學系被賦予的任務就是:將mind的研究連結到brain的研究;把molecular neurobiology, systems、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cognitive science一直到psychology緊密地結合起來。
所謂「自助者,天助之」。MIT對neuroscience的新嚐試吸引了McGovern基金會的注意。在仔細策劃安排之後,該基金會決定在MIT成立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並由諾貝爾獎得主Phil Sharp擔任首任主管. Phil Sharp不僅帶來科學聲望,他卓越的智慧與經驗更為MIT開創科學研究的新契機。
在Fairclild基金會所贊助下,Tonegawa也開創了the Center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由於各界對brain research的重要性愈形瞭解,更多的慈善家相繼對MIT的neuroscience research投下大筆的贊助。
在經歷了10年的蘊釀及準備,2004年MIT起用了Susan Hockfield女士這位卓越的neuroscientist 擔任校長,顯示MIT要在neuroscience方面大展身手;經由brain research改善人類的溝通與學習,並對許多嚴重的神經疾病提供解決的曙光。
Vert校長說:「一個大學的進展要靠仔細的規劃與策略,也要依靠神來之筆(serendipity)和良機的掌握。(Universities advance sometimes by careful planning and strategy, and probably more often, by serendipity and a knock for recognizing opportunities. Sometimes it takes both)」。
臺灣大學研究neuroscience的老師甚眾,從基礎到臨床均人才濟濟,但缺乏整合規劃,以致無法呈現整體的戰力,y造成’’ 台大被榮陽團隊壓著打”的局面.有鑑於此,本校從事neurology、neurosurgery、neurobiology、neuroradiology、neuropharmacology、neurogenetics、neurodevelopment、informatics、psychology、psychiatry、cognitive science等等相關研究的同仁,組成「臺灣大學神經科學研究群」(NTU Neuroscience Study Group),以期能收「群策群力」之效。
此一以台大醫學院 ,生命科學院, 理學院 以及工學院同仁組成的「台灣大學神經科學研究群」自今年六月開始運作,已略具雛形。目前已有下列活動進行中:
一、每月一次之學術演講:
6月20日 清華大學生研究中心: 江安世教 Fly neurogenomics
8月19日 台大病理科 黃佩欣醫師
(1) Differentital requirement for Plexin – A3 and A4 in mediating response to distinct Class 3 Semaphorins
(2) 赴美進修心得
9月17 日 Dr. Mattson,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Oxidative stress, lipid metabolism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二、舉辦Neurobiology Workshop
本研究群將於寒假期間在生命科學院舉辦Neurobiology workshop。針對本校年輕同仁,教導神經生物學之基本技術,使神經科學研究能向下紮根。本課程由動物所嚴震東教授策劃。
三、國外訪問
嚴震東教授及邱麗珠教授等將於10月份赴美開會,吸收最新之神經科學研究及教學經驗,以為本校發展Neuroscience之參考。
四、提供小鼠及大鼠腦部MRI掃描之麻醉支援
本研究群商請麻醉科孫維仁醫師支援小鼠及大鼠腦部MRI研究所需的麻醉工作,有助於鼠類腦部造影工作及相關研究之進行。
五、發行Neuroscience Bulletin
每月發行網路版Neuroscience Bulletin以提供研究同仁意見交流及相關訊息傳播的平台。
六、本研究群聘請楊憲宏先生擔任本研究群之project manager,協助研究群之運作及尋求社會資源。
七、開設「神經科學入門課程」( 2 學分), 以推廣本校師生對神經科學的認知。
目前臺灣大學在neuroscience方面既無研究所,也無研究中心,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像MIT有個McGovern Institute of Brain Research.原本,今年分子醫學研究所提出設置神經科學教學分組碩士班的申請, 以打播破陽明大學和慈濟大學獨擁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局面, 可惜因得不到醫學院的支持而功虧一匱, 令人扼睕嘆息. 可嘆的是, 本校的教授卻名列陽明大學神經研究所的合聘教師行列. 至此 ,同仁們只有抱著做多少,算多少的心情,”莊敬自強”。只是,在這個21世紀的明星學門,臺大若是再”處變不驚”,只怕又要敬陪末座了。